查看原文
其他

研究项目 | 云下贵州 ||:端口,物质流,数据山脉

拆东西研究所 Assembly拆东西研究所
2024-09-07



关于端口:云下贵州


“端口”是龙星如和贺子珂于2021年初发起的一个关于科技基础设施叙事的长期项目。第一站为“云下贵州:端口,物质流,数据山脉”,由贵州师范大学当代视觉艺术研究中心作为项目支持,试图从多层的时间感切入人在自然与技术中的栖居,讨论数字生活之下坚固的、不变的、平凡的、枯燥的、巨大的、不可见的/被忽视的基础之物(包括基础设施和地质环境)及其在深度时间尺度下的生命历程。项目试图邀请人文和社科领域的研究者和写作者,进入包括数据中心、智能工厂、环境监测站和射电望远镜在内的“基础设施”内部,将它们视作科技地图上的诸多端口,以在地的方式,鼓励观察式报告、创意影像等形式的知识生产。

 

因大数据产业政策、数博会和“云上贵州”而名闻遐迩的贵州地区,在见证数据产业给经济带来的改变的同时,也见证了“大数据”、“云”、“方舟”这些带着科幻色彩的词汇,如何在数年间成为贵阳市民一知半解抑或如数家珍的常谈。“云上”的诗意和抽象,如何编织进“云下”的日常生活,是项目关注的起点。同时,项目聚集于数据中心、测绘基建和一系列可以自我控制、自我调节、精准决策的自动化系统,将折射出何种我们对技术力量重构生产关系、文化乃至科技政治的想象。

 

贵阳市是一座“数字”的城市,这里有全球首个以大数据为主题的博览会,也有全国第一家以大数据命名的交易所。由政策和产业同构的鼎沸之势,架构在以多维贫困与生态脆弱性为人所知的地貌之上,在这个“三线建设”的后方,形成一种奇特的地貌。2020年,坐落在喀斯特“天坑”里的世界最大单口径射电望远镜(FAST),正式投入运营。同年年底,在波多黎各寂静的山谷中,阿雷西博(Arecibo)单碟射电望远镜倒塌,在不可见之处,基础设施也在经历另一时间线的命程,地质地貌、基础设施、城市和人,被压缩在宇宙尺度上的毫厘之间。在隐喻意义上,关于基础设施中人与非人叙事,可能流向感性的结局。而对基础设施的迷恋,如何逃脱架空的、图式的想象,让实地经验和一手现场在研究中发挥更强的效力,也是项目试图回应的课题——我们偶尔可以从“云上”回归“云下”。


云下贵州-第二期 


2021年夏天的走访中,我们通过“地质”、“气象”、“数据”和“天文”四类机构的实地走访和交流,从不同角度尝试诠释贵州作为数据重镇的缘由,我们将于2022年启动“云下贵州 II”研究项目,从线上及线下共同开展包括讲座、走访、阅读、研讨等不同的部分,其中我们试图提出四个细分视角:


  • 东数西算:

贵州属于“东数西算”工程已批复的8个国家算力枢纽节点之一,我们如何结合实地调研,理解“算力西移”的过程以及背后的跨区资源配置动力?这又将如何影响贵州“冷数据”(一般指时效性需求不太高、对时延不敏感的数据)存储为主的现状?


  • 天文数据:

天文研究已经成为一个经典大数据场景,FAST每年新增约10PB数据,预计未来五年的数据总量将超过100PB。这些数据也会通过贵阳FAST早期科学数据中心作为节点传输至北京国家天文台,并最终通过云端与全国及世界共享。我们如何理解天文数据从收集、运算到建模最终变为新认知/发现的过程?同时,如何看待它的本地性和全球性之间的动态?


  • 科学数据与数据中心:

在上一论题基础上,我们如何进一步看待科学数据与数据中心的关系?从某种系统性的视角出发,数据中心可被视为更广泛网络中的节点,连接起地质、气象、水力、电力等不同的学科与部门——它们既是数据中心运行的支持性力量,同时也依赖于数据和新基建的开发与应用。我们试图考察数据与新基建如何影响了不同行业的工作方式、人与机器的关系和技术在其中的演化历程,以及这个包括数据中心在内的系统如何协同工作并相互影响。


  • 新基建:

以5G、物联网、工业互联网、卫星互联网为代表的通信网络基础设施,以人工智能、云计算、区块链等为代表的新技术基础设施,以数据中心、智能计算中心为代表的算力基础设施被称为“新基建”(信息基础设施方向)。我们试图通过走访,理解“新基建”在具体地区生活中所呈现的样貌,也寻访这些“新兴”地貌和三线遗产之间在地理和文化认知上的关联。


*相关日程请关注“贵州师范大学当代视觉艺术研究中心”及“Assembly拆东西研究所”后续推送



线上讲座 

漫游天文大数据10月20日 20:00-21:00 
天文学是大数据科学的典型代表。天文望远镜的工作波段已经覆盖了整个电磁波谱以及引力波、中微子等非电磁窗口。天文数据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从数据量、增长量和复杂性等各方面快速发展。海量而复杂的图像、光谱、星表、时序等数据就像一个深邃的数字宇宙,为天文学家提供了广阔的挖掘空间,同时,也是科普教育的宝贵财富。讲座介绍天文大数据的背景,分享天文数据在科学研究和科普教育中的应用成果。

李珊珊,现为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天文信息技术(中国虚拟天文台)研究团组成员,国家天文科学数据中心数驱科教组组长,国家天文科学数据中心教育研发应用中心副主任,国际虚拟天文台(IVOA)教育兴趣组副主席,国际天文学联合会(IAU)数据驱动的天文科普教育工作组(DAEPO)成员。研究方向为虚拟天文台、天文信息学、天文数据可视化等。
扫码报名
浅谈超算与天文学10月21日 20:00-21:00人们常用天文数字来形容极其巨大的数量。从行星、恒星系统到星系、星系团以及宇宙本身的物理尺度及其之间的差别无一不是常人难以想象的天文数字。这其中产生的物理过程的多样性和高度的非线性使得大规模的数值模拟成为当代天体物理学家必不可少的研究手段。然而也正是由于物理规律的普适性,人们可以用超级计算机细致地研究从行星的形成到宇宙的大尺度结构这一系列的天体物理课题,为观测和理论模型的对比和检验建立了一座桥梁。
刘尚飞,中山大学副教授,2013年在北京大学天文系获博士学位,2013年至2015在美国加州大学圣克鲁兹分校地球与行星科学系做博士后研究,2015年到2018年在美国莱斯大学物理与天文系做博士后研究,2018年起在中山大学任副教授。主要研究领域为行星系统的形成与演化和天体物理中的高性能数值计算方法。研究成果发表在Nature、PRL、ApJ和A&A等期刊上,其中包括一篇在《Nature》上发表的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论文。参与开发的引力N体程序REBOUND获得广泛地使用,相关的论文被引用超过500次。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1项,获2020年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杰出青年项目的资助。

扫码报名
新基建与国家“东数西算”工程解读10月27日 20:00-21:00自2020年国家发改委正式确认新型基础设施含义以来,山西省、江苏省、四川省等省市已率先出台新型基础设施规划,系统性布局新型基础设施。在算力基础设施领域,2020年我国系统布局构建我国一体化大数据中心协同创新体系和一体化大数据中心算力枢纽体系,被认为是“东数西算”工程启动的标志。本次讲座会简要介绍新基建及重要意义,具体分析“东数西算”工程的含义、架构与未来展望。
温建功,毕业于清华经管学院,供职于清华大学互联网产业研究院。主要从事产业数字化转型、数字经济规划等相关研究。曾参与国家高端智库-清华大学国家治理与全球治理研究院的数字经济研究课题与数据要素研究课题等多个课题研究;参与新型基础设施竞争力指数系列研究,参与编写《山西省新基建竞争力指数报告》等一系列指数报告,以及参与《山西省新基建十四五规划》《界首市数字经济规划》等一系列规划项目。
扫码报名
高性能计算产业与算力经济发展11月4日 20:00-21:00随着超级计算机的发展,尤其是使用成本的不断下降,从过去只存在于高精尖领域(如传统的信息安全、核武研究、气象气候变化、石油勘探以及航空航天等),开始向新的领域蔓延,如制药、基因测序、动漫渲染、数字电影、数据挖掘、金融分析以及互联网服务等。本报告根据超算世界TOP500和中国TOP100排行榜的数据,总结和分析超级计算的若干发展趋势,特别是与人工智能的融合创新,围绕“新基建”新阶段下高性能计算行业的发展趋势和行业动态展开分享。
张云泉,博士,中科院计算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并行软件实验室主任,中北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院长,中国工业与应用数学学会副秘书长,中国计算机学会理事,杰出会员,高性能计算专业委员会秘书长,主要研究方向为并行程序设计和性能评价、并行计算和并行编程模型等。已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二百余篇,出版专著两部,译著七部。获2000年和2019年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各一项,2017年首届CCF青竹奖获得者,2017年中科院科教成果一等奖,2017年中科院杰出科学与技术成就奖,2017年度国际艾奇奖,获2021年度ACM戈登贝尔奖提名。中国智能计算产业联盟执行理事长,ACM中国高性能计算专家委员会主席,中国软件行业协会常务理事。
扫码报名



书单分享
短文/媒体简报
  • Volmar, Axel, and Kyle Stine. Media Infrastructures and the Politics of Digital Time

  • Farman, Jason. Invisible and Instantaneous: Geographies of Media Infrastructure from Pneumatic Tubes to Fiber Optics

  • Liam Cole YoungInnis’s Infrastructure: Dirt, Beavers, and Documents in Material Media Theory

  • Reichstein, M., et.al. Data-driven Earth System Science - the challenge of extracting knowledge from complex Earth System Observations

  • 张彦霞,崔辰州,赵永恒,《21世纪天文学面临的大数据和研究范式转型》

 相关书籍
  • Documenting Aftermath: Information Infrastructures in the Wake of Disasters

  • Software, Infrastructure, Labor: A Media Theory of Logistical Nightmare

  • Signal Traffic: Critical Studies of Media Infrastructures 

  • Material Witness: Media, Forensics, Evidence

  • A Vast Machine: Computer Models, Climate Data, and the Politics of Global Warming 

  • Code and Clay, Data and Dirt: Five Thousand Years of Urban Media

  • The Fourth Paradigm: Data-Intensive Scientific Discovery

 相关基本关键词喀斯特|石漠化|五百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CENI 国家未来网络试验设施|脉冲星|3S系统|静默区|致密天体 | 亚热带高原季风气候|昆明准静止锋|超算|东数西算


走访机构
贵州师范大学喀斯特研究院
中国南方喀斯特研究院与贵州师范大学地理与环境科学学院院合署办公,主要从事石漠化治理、喀斯特世界自然遗产申报、GIS遥感技术研究及运用、喀斯特地区自然生态研究及保护等,下设多个科研平台,包括国家喀斯特石漠化防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遥感中心贵州分部,贵州省喀斯特山地生态环境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以及中国南方喀斯特生态环境学科创新引智基地。

https://sck.gznu.edu.cn/




贵阳市气象局,贵阳国家基准气候站 
贵阳市气象局成立于1992年6月,由气象行政管理、基本气象业务、气象科技信息服务三部分组成,负责贵阳地区的气象基本业务、天气测报预报服务、人工防雹增雨、气象防灾减灾、气象应急管理、气象农业信息服务、气象行政管理、气象行政执法等工作。直属单位包括贵阳市气象台(气象信息与装备保障中心)、贵阳市防雷减灾中心、贵阳市气象科技服务中心(农村综合经济信息分中心)、贵阳市人工影响天气办公室(人工影响天气作业指挥中心)、贵阳国家气候观象台(国家基准气候观测站)、贵阳市天气雷达观测站、贵阳市高空大气探测站等。下辖花溪、白云、乌当三个郊区气象局以及修文、开阳、息烽、清镇四个县级气象局。贵阳国家基准气候观测站常规性的观测有云、能见度、温度、湿度、气压、风向、风速等,以及对流天气中的雷电、冰雹,以及冬季的电线积冰等项目。站内有温度计、湿度计、虹吸雨量计、气压计、百叶箱、风杆(风塔)和地温仪等观测仪器,并增加了辐射观测项目。

http://gz.cma.gov.cn/dsqxj/gy/index.html



贵阳经济开发区大数据安全展示中心
大数据安全展示中心位于贵阳市经济技术开发区,其所属的贵州数安汇大数据产业发展有限公司是一家在2017年由经开区组建,专门负责大数据安全产业发展的企业。围绕大数据及网络安全示范试点城市建设,数安汇在全国首创了以一个城市范围的真实网络目标为对象的实战攻防演练,并于2017年启动了全国首个大数据安全产业示范区建设,在核心区布局贵阳国家大数据安全靶场、大数据安全产业示范中心等功能板块,按照产城融合、产业集聚、产融共生的发展理念,推动大数据安全产业发展。其中,示范区率先建成的贵阳大数据安全展示中心,是为全国提供大数据安全教育培训、开展实网检测的基地,也是展示贵阳贵州形象的窗口,聚集大数据安全产业的载体,自启用以来,大数据安全展示中心已累计接待4万余人次。此外,全国首个国家级综合性大数据安全靶场自在此揭牌投用以来,承担了安全人才培训、测评认证、安全检测等大数据安全相关服务。


华为云贵安数据中心
响应国家“东数西算”工程,华为云贵安数据中心规划为华为全球最大的云数据中心,目前一期已投入使用,可容纳100万台服务器,是华为云业务的重要承载节点,承载了华为云和华为流程IT、消费者云等业务。

贵州省信息与计算科学重点实验室
贵州省信息与计算科学重点实验室2007年在贵州师范大学成立,定位于信息与计算科学理论和技术的前沿研究及应用。下设多个实验室及研究中心,包括贵州省大数据研究与应用工程实验室、贵州省数字文物遗产保护与研究中心、贵州省智能计算与控制技术工程实验室、喀斯特地区生物与信息技术协同创新中心、喀斯特地区关键信息技术应用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中科院国家天文台·贵州师范大学天文研究与教育中心。

https://ics.gznu.edu.cn/index.htm





贵州省射电天文数据处理重点实验室

贵州省射电天文数据处理重点实验室依托建设在贵州的大科学装置五百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FAST)以及贵州师范大学FAST早期数据中心,联合国际国内其它天文观测设备,开展致密天体的天文观测、天文大数据处理与分析,以及致密天体的理论研究,当前的主要研究方向为:①射电天文学,②高能天体物理,③核天体物理,④天文大数据分析与处理,⑤天体测量与天体力学等。

https://astrolab.gznu.edu.cn/




FAST观测基地

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FAST(Five-hundred-meter Aperture Spherical Radio Telescope)利用贵州喀斯特地区的洼坑作为望远镜台址,建造世界第一大单口径射电望远镜,其拥有30个标准足球场大的接收面积。FAST作为世界最大的单口径望远镜,突破了望远镜的百米工程极限,开创了建造巨型射电望远镜的新模式。主要的科学目标包括:1. 将中性氢观测延伸至宇宙边缘,重现宇宙早期图像。2. 发现脉冲星,建立脉冲星计时阵,参与未来脉冲星自主导航和引力波探测。3. 主导国际甚长基线干涉测量网,获得天体超精细结构。4. 进行高分辨率微波巡视,检测微弱空间信号。5. 参与地外文明搜寻。

https://fast.bao.ac.cn/




成员及研究课题(按姓氏首字母排列)

曹斐,1978年生于广州,现在北京工作及生活。曹斐是活跃于国际舞台的中国艺术家。她的作品融合社会评论、流行美学,参考超现实主义并运用纪录片拍摄手法,反映当代中国社会疾速发展的变化。她的作品曾多次参加国际双年展和三年展,以及国内外各大美术馆展出,包括纽约MoMA现代艺术中心、所罗门·古根海姆美术馆、伦敦泰特美术馆、巴黎蓬皮杜艺术中心等,2021年曹斐在北京UCCA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举行大型个人回顾展,及罗马MAXXI国立二十一世纪美术馆举行个展。曹斐曾于2010年获提名“Hugo Boss艺术奖”及“未来一代艺术奖”。2006和2016年分别获得“中国当代艺术奖CCAA”的“最佳青年艺术家奖”及“最佳艺术家奖”,2021年获德意志交易所摄影基金会大奖。

研究标题:西部世界


刘窗,1978年生于湖北天门,目前生活工作于上海。他的作品通常将长时段历史和生态弧线结合起来进行想象,追踪当代中国的社会、文化和经济转型。他最近的美术馆展览包括有雅典国立当代艺术馆(2022),奥斯陆阿斯楚普费恩利现代艺术博物馆(2022和2017);巴黎蓬皮杜艺术中心(2021、2020和2019);巴塞尔当代艺术馆(2021);首尔市立美术馆(2021)等等。他最近参加的电影节包括有:第66届柏林国际电影节,第32届新加坡国际电影节,第7届布切斯特国际实验电影节等。

研究标题:洞复合体中的数字幽冥


刘子瑜,博士候选人,主要研究领域为批判媒介研究、媒介政治经济学、文化研究等。近年来在国际学术会议与学术期刊发表过社交媒体研究、互联网机构研究、媒介记忆等相关方向的学术论文。目前正在进行的博士论文研究讨论以数据中心、大数据等为核心的新一代数字技术基础设施的政治经济建构与文化过程;在英美文化研究与媒介政治经济学学派的基础上,通过跨学科地结合人类学研究范式与政治学理论,观察与探索当代中国数字基础设施发展背后的现代性建构与逻辑。

研究标题:媒介基础设施:奇观与日常


佩恩恩,艺术家,他的实践深入不同权力控制机制之中,在全球竞争系统下流动化的金融、身体和图像之间展开工作,并成为其中的流放或者反叛者,以此来破坏或创造这些系统背后的冲突。

研究标题:对太阳的垄断


石青,艺术家,生活和工作于上海。创作涉及装置,影像和表演等多种媒介的综合使用,强调在田野基础下进行主体化的实践和媒介写作,涉及身体现场,游牧空间,媒介考古及社会主义技术史等领域。

研究标题:云,山地和数字基建


徐昊旻,1995年生于北京。2017年本科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人文学院,2022年硕士研究生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实验艺术学院,现工作、生活于北京。目前的研究和创作主要从地质、熵的美学等角度讨论媒介、技术的物质性与能动性,及其与个人感知、自然环境之间的潜在纠缠。近期群展包括:“缠绕:生物/媒介”,新时线媒体艺术中心,上海(2022-2023年);“勇敢者的阳台:营养、材料与未来生态”,现代汽车文化中心,北京(2022年)等。目前亦兼职工作于媒体艺术21(Media Art 21)等项目。

研究标题:新基建之纪念碑性

 

徐露,在读博士,写作者,研究方向为文化与技术的互文关系及其知识生产,也对艺术创作能够如何影响学术研究的形式感兴趣,业余时间活跃在“科学史图书馆”相关活动中。

研究标题:“接地气”:技术时代里基础设施的表面、氛围与数字文化


于潍颖,研究及写作者、独立策展人, 目前就读于香港理工大学文化研究博士项目, 关注基础设施空间在历史、文化、视觉与媒介语境下的主体性叙事及“(超越)人类世”的知识生产构建。于2020-2021进行旧金山卡迪斯特艺术基金会亚洲艺术收藏研究项目, 并曾任职于旧金山中华文化基金会和海德兰艺术中心等艺术机构。策展项目曾展出于OCAT研究中心(北京)、福特梅森艺术与文化中心、Minnesota Street Project等。研究文论发表于学术会议包括夏威夷大学马诺阿分校太平洋及东亚研究年会、加州大学石溪分校东亚研究系年会、 American Literature Association、中国美术学院等。

研究标题:数据播种与行星感知: “新”基建空间中的田野笔记


王洪喆,出生于辽宁鞍山,媒介史学者,研究兴趣涉及媒介史、控制论史、信息社会与劳工研究。现任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长聘副教授、博导、博雅博士后合作导师。王洪喆近年来以研究者身份介入当代艺术和公共讨论,他同时是研究网络“北京媒介小组”和“游戏手册”的发起人。

研究标题:三线未来主义与行星媒介学


赵潇潇,建筑设计师,艺术家。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获建筑学学士,并于纽约库伯联盟取得建筑学硕士,曾赴挪威奥斯陆建筑设计学院交换。曾工作于纽约Rockwell Group,上海行之建筑设计事务所等。2022年创立无用之用设计工作室。她的作品曾展出于中国美术馆,威尼斯双年展, 深圳海上世界文化艺术中心,北京今日美术馆等。目前她在和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合作进行“世界天气网络”项目。她的研究与创作涉及建筑设计、空间研究、交互装置、可穿戴设计等。她致力于将设计作为身体与技术环境之间的媒介,关注环境技术与身体政治、赛博格与女性主义、气候响应设计等。xiaoxiaozhao.art

研究标题:穹顶之下-新基建与地方空间生产


周滔,1976年出生于湖南长沙,于2001年获得广州美术学院油画专业学士学位,2006年获得混合媒介专业硕士学位。周滔往往从他所遭遇的场所和人群中展开影像的叙事,对于个体与空间关系的探索一直是他创作的线索之一。尽管近年来周滔常常从全球不同城市的地理文化情境中汲取灵感,他所生活和居住的广东周边也从未远离他创作的视线。他善于从这些看似迥异的场景中寻觅共通和互动,所谓的影像方法,对周滔来说,无异于是身体的一部分,是皮肤与现实接触的一层触介,由此,周滔不构思营造剧本,从而让叙述脱离任何的理性框架和生产逻辑。周滔诗学般的影像叙述跨越了真实与虚构的界限,藉此从现实之重中突围而出,成为“贴近地面的飞行”。

研究标题:外围(the Periphery)




发起人


龙星如(Iris Long),策展人,写作者,博古睿学者,研究方向为科技的心理地理和基础设施建设,目前博士就读于伦敦大学金匠学院前沿实践方向。策划展览包括《撒谎的索菲亚和嘲讽的艾莉克莎》(Hyundai Blue Prize策展人奖, sophialexa.com),《他山之石,新代理人》(PSA青策计划大奖),第三届今日未来馆《机器人间》等,她也为艺术家刘昕、Lauren Lee McCarthy等策划国内首个个展。2019年担任ISEA电子艺术研讨会国际评委。2020担任计算机图形学会议SIGGRAPH ASIA艺术板块国际评委。研究发表于ZKM媒体艺术中心“艺术与人工智能”会议,香港城市大学运算媒体艺术国际论坛(ISCMA),英国格林威治大学数字人文与艺术研究国际论坛,ISEA电子艺术研讨会等。她也参与过微软(亚洲)互联网工程院、商汤科技、蓝箭航天等科技企业的项目。2021年,她发起了“端口:云下贵州”项目,这是一个关于中国科技基础设施的长期调研和策展项目。

https://irislong.xyz/

 贺子珂(HE Zike),艺术家,写作者,1990年生于贵阳。她的作品关注信息流动和技术环境中个人的和时间性的感知。围绕特定的数据库、素材库、档案和记忆,她最近的项目也延伸到对基础设施、深度时间、电子器件、人工智能和认知的研究。主要媒介包括影像、写作、装置和计算机程序。她于2012年在中国传媒大学数字艺术系获学士学位,2018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未来媒体艺术专业获硕士学位,2017年于德国卡尔斯鲁厄媒体与艺术大学媒体艺术系学习。2021年与龙星如联合策划“端口:云下贵州”项目以及与此相关的展览“时满时空:深层感应”。

http://www.hezike.cn/




贵州师范大学当代视觉艺术研究中心
贵州师范大学当代视觉艺术研究中心隶属于贵州师范大学。是一所兼具学术探索、艺术交流、文化传播等功能的研究与实践机构。致力于传播艺术思想、传达学术观点、传递信息资讯。 

贵州师范大学美术馆

 贵州师范大学美术馆是隶属美术学院的集学术研究与艺术展览为一体的学术性专门机构,美术馆创建时间为2011年,现有展览空间为美术学院三楼展区、图书馆4、5楼(宝山校区)展区,共5个展厅合计面积3000平米。美术馆运营机构由展陈部、策划与传播部、公教部构成,近年来通过制度化、常态化的运营工作,积极引入跨区域的美术展览与艺术活动,策划与执行国内外美术学科展览与交流活动,以开放的、在地性与跨区域融合的美术研究与展示交流,为贵州本土持续提供更丰富的艺术生态资源与系统,同时实现美术学院教学 “以展带教”的良性教学机制。



Assembly拆东西研究所
拆东西研究所(Assembly)是一个由人文学者、艺术工作者与软件工程师创建的知识空间与展览空间。
我们关注现代技术与媒介,旨在通过讨论、展览、工作坊、出版等形式加深公众对技术社会的理解与感知,并推动相关领域的知识生产与艺术创作。我们相信,当各式各样的技术物件及系统以“黑箱”的形式嵌入日常生活,我们不仅需要打开“黑箱”剖析其内部的技术逻辑,也需要探究技术物件及系统在更广阔的社会场域和历史进程中的角色。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Assembly拆东西研究所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